评书网三国演义(三国说书哪个版本好)
三国说书哪个版本好
问题一:三国演义评书哪个版好要说评书三国演义,在下只知道两个,就是袁阔成、单田芳。易中天先生品三国,为讲座非评书也。
袁先生的三国评书,最贴进原著,最有历史感,最有戏剧感,最为幽默。他的评书伴着一几代人共同成长,就在目前仍是老少咸宜的佳品。
单田芳先后讲的三国,同样非常好,但好像不是太长,没有袁先生讲的充分、丰满。
个人建议你最好先听袁阔成老师的,他可能最正宗吧!易中天的只是对三国中部分人物、*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罢了,没有系统的对三国进行评述。
你满意吗?相信在你听完后,就会知道谁说的是最好的了!
问题二:《三国演义》评书谁说的最好袁阔成。
说到《三国演义》的评书,这里边叫人喜欢的有,袁阔成和单田芳。但是袁老师的三国评书讲的最有韵味和情节。相比单田芳来讲多了一些历史底蕴,这个相比来讲,听后自明。
袁阔成说书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因人说书。所谓因人说书,就是说袁阔成先生善于根
据自己的条件和特点,来选择说书的书目。该说什么书不该说什么书,都是根据自己的条件来取舍的。袁阔成的评书艺术可以划分为三个明显不同的艺术时期:早年时期、中年时期、晚年时期。
问题三:三国演义的评书哪个最好?推荐一下!品三国咯
问题四:三国演义评书,哪个版本的好听?个人认为:袁阔成老先生说的版本不错,不过比较长,共为365回.pingshu8这个网站可供下载或收听
问题五:袁阔成评书三国演义361 365哪个版本好 365的很不错希望采纳
问题六:那个说书的,说“三国”的叫什么什么天~易中天
问题七:三国演义讲的最好的评书是谁古典名著《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365回)》评书
播讲最好的应该是;
评书表演艺术家;
袁阔成老先生。
其次是《长篇评书:三国演义 125回》
全书125讲,由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单田芳播讲。
问题八:三国演义评书谁说的最好要说评书三国演义,在下只知道两个,就是袁阔成、单田芳。易中天先生品三国,为讲座非评书也。
袁先生的三国评书,最贴进原著,最有历史感,最有戏剧感,最为幽默。他的评书伴着一几代人共同成长,就在目前仍是老少咸宜的佳品。
单田芳先后讲的三国,同样非常好,但好像不是太长,没有袁先生讲的充分、丰满。
个人建议你最好先听袁阔成老师的,他可能最正宗吧!易中天的只是对三国中部分人物、*进行了深入的分罚罢了,没有系统的对三国进行评述。
你满意吗?相信在你听完后,就会知道谁说的是最好的了!
问题九:《三国演义》评书谁说的好?个人认为单田芳更好揣,也更生动。
哇啦啦呀呀的应该是袁阔成,专业用语叫“打哇呀”。对嗓子不好。
问题十:请问大家评书《三国演义》谁说的最好听?有好几个人说过三国演义.个人认为是袁阔成说的最有特色!
袁阔成的评书《三国演义》的全文
《三国演义》是*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小说描写了公元3世纪以曹*、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书语言生动、场面宏大、个性鲜明,塑造出曹*、刘备、关羽、张飞等许多不朽的历史人物形象,其出色的文学成就,使它的影响事实上已深入到*文学、艺术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三国演义》全书出现以前,*各类小说一般都篇幅短小,有些甚至只有几十个字。三国演义是*第一部长篇小说,*小说如何由短篇发展至长篇,这点我们要注意。原来宋代讲故事的风气盛行,说书成为一种职业,说书人喜欢拿古代人物的故事作为题材来敷演,而陈寿《三国志》里面的人物众多,*纷繁,正是敷演故事的最好素材。三国故事某些零星片段原来在民间也已流传,加上说书人长期取材,内容越来越丰富,人物形象越来越饱满,最后由许多*的故事逐渐组合而成长篇巨著。这些各自孤立的故事在社会上经过漫长时间口耳相传,最后得到辗转加工,集合成书,成为*第一部长篇小说,这是一种了不起的集体创造。与由单一作者撰写完成的小说在形态上有所不同,很值得我们注意。这种源出众手的小说,后来还有神魔小说《西游记》和另一讲史小说《水浒传》。三国演义对后来的小说相信有一定的启导作用。讲史文学的源流,这部巨著本身的文学价值,以及它对后世的影响,都值得我们深入讨论。
一、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拥刘反曹
1、拥刘反曹思想在作品中的表现;
2、拥刘反曹思想的形成:四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形成的,罗贯中继承并将它熔铸到了作品中,毛宗冈在修改时又加强了它;
3、拥刘反曹的内涵:反映了人们对德治仁政的理想和反对暴政的意愿;是民族思想的反映;是正统思想的反映。
二、刘备、曹*形象。
1、曹*:*诈、残忍、虚伪;雄才大略、远见卓识;——这是一个复杂的形象,罗贯中即写其短,也写其长,又不影响他的倾向性。
2、刘备:即理想化的人君形象,同时又有统治阶级代表人物所特有的虚伪一面。
三、战争描写。
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
相似处:都是以弱对强、都用了火功、结局都是弱者胜。
不同的特点:斗争双方的特点不同、面临的情况不同等,使之写来绝不雷同。
学习内容
一、讲史文学之源流
宋代说话技艺十分发达。说话的演出地点不限于勾栏瓦肆,一般村野寺庙也有演出。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首都汴京著名艺人霍四究以“说三分”著名,说三分即讲三国故事,而尹常卖以说五代史见称,二人都是讲史好手。
说话人无论是否高手,都需要讲稿。当时有专门编写讲稿的“书会”。书会中人既要编写故事,就不能不具备较为深厚的文艺修养和广博的历史知识。说话人的稿本经过不断润色增删,就有可能演变成为篇幅越来越长的小说。
宋代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录说话四家:
说话有四家:一者小说,谓之银字儿,如*粉、灵怪、传奇。说公案,皆是扑刀杆棒,及发迹变泰之事。说铁骑儿,谓士马金鼓之事。说经,谓演说佛书。说参请,谓宾主参禅悟道等事。讲史书,讲说前代书史文传、兴废争战之事。最畏小说人,盖小说者能以一朝一代故事,顷刻间提破。
其中第四家为“讲史书,讲说前代书史文传、兴废战争之事。”说三国故事应属于这一类。
长篇小说《三国演义》可以说是直接或间接汇集了唐宋流传的三国故事,特别是小说者所讲“一朝一代故事”之讲稿材料,是经过无数次增饰修改而成的作品。下面提到的《全相平话三国志》虽是元代产物,但它的祖本可能源自宋代说话人的手稿。
说话材料如何成为话本小说?大概说话人起初靠口耳相传,不靠文本,但口耳相传,容易忘记,故事越增饰,则内容越繁复,越不易记忆,唯有利用文字记录下来,以免讲说时遗漏。文字记录不断整理,则篇幅越来越大。这里有两个小问题值得思考:一是最初稿本可能会较为简单粗糙,后来的整理增订本可能较为繁富复杂,但删节本却相反;二是初稿一旦钞写流传出去,因为由不同的艺人或文人各自润色演绎,同一故事稍后可能出现众多不同的版本。这里举一两个例子说明。现存《至治新刊全相平话三国志》三卷,是元朝英宗至治年间(1321年一1323年)建安(在今福建北部)虞氏刊本,每卷卷首都刻“至治新刊全相平话三国志”,一般简称《三国志平话》,原作者姓名已佚,学术界认为是元代讲史艺人说话的底本。这个本子现藏日本东京内阁文库,有一百三十八页,每页上下两栏,左右两页合起来,上面为一图,下面为文字。说话人拿着这个本子,看图览字,可以口沫横飞,随机敷衍。这不一定是说话人的初稿,却是一个较早版本的稿子,可以看出它较为简单粗糙的特点。另外一个例子是《三分事略》,又题为《三国志故事》,上图下文,三卷,不题撰人,也属建安书坊刻本。虽然上、中卷首行题刻“至元新刊全相三分事略上”、“至元新刊全相三分事略中”,又封面有“甲午新刻”四字,学术界大多认为并非元世祖至元三十一年甲午(1294年)之刻本;乃书商故弄玄虚,实是元至正十四年或元明易代期间之产物。因为上、中、下三卷,每卷最后一页或二页之前,均故意漏刻二至三页故事,但页码却连接而无中断,明显是书商偷工减料,为欺骗顾客而做的手脚。删节本通常都是为了减省成本而印制的。
鲁迅称宋之说话人多高手,而不闻有著作;现存讲史平话多为元人作品(1982,127页)。其中《至治新刊全相平话三国志》和《至元新刊全相三分事略》,均具备《三国演义》的主要情节,是其雏形。
总括这一小节内容:*讲故事的源流很早,宋代说书人尤其喜欢讲史。北宋时已有霍三究以说三分著名。但三国故事的零星片段流传甚早,于唐代已有记载。宋人致力增饰铺张,因而内容更丰富,情节更精彩。现存《全相平话三国志》是元人作品,应该是《三国志演义》的胚胎。
二、《三国演义》的作者、成书年代和版本
这一节“作者、版本和成书年代”提供的资料,其中涉及争论的问题甚多,建议不要*记材料,知其梗概便可。
作者
在漫长的专制帝王统治时代,很奇怪的是,*小说和戏剧一直遭受正统文士的忽略和歧视,以致这类作品多半是遮遮掩掩、偷偷摸摸的出现。其作者或用化名,或不留名,总是难得清清楚楚知其生平,使人遗憾。我们这个课程选讲的几部巨著,其作者无一不有类似的情况。
《三国演义》的作者,一般说是罗贯中。有关其籍贯、生平事迹的记载很是分歧,材料也都很简略。
关于罗贯中的籍贯主要有四说:一是太原人,二是杭州人,三是东原(山东东平)人,四是庐陵人。数十年来,以前两种说法为多,但迄无定论。今人刘知渐、王利器、沈伯俊、周楞伽等人均持东原说。从现有资料看,以东原说较为可信。
—、太原说
明佚名《录鬼簿续编》云:“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
二、杭州说
明郎瑛《七修类稿》卷二十三云:“《三国》、《宋江》二书,乃杭人罗本贯中所编。予意旧必有本,故曰编。”
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卷二十五“委巷丛谈”云:“钱塘罗贯中本者,南宋时人,编撰小说数十种。”
明王圻《续文献通考》卷一百七十七“经籍考·传记”类云:“《水浒传》罗贯著。贯字本中,杭州人。”
三、东原(东平)说
明庸愚子(蒋大器)《三国志通俗演义·序》云:“若东原罗贯中,以平阳陈寿传,考诸国史,自汉灵帝中平元年,终于晋太康元年之事,留心损益,目之曰《三国志通俗演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事纪其实,亦庶几乎史。”
王利器《罗贯中与〈三国志通俗演义〉》(1983,240-265页)从元代赵偕(字子永,慈溪人)《赵宝峰先生集》卷首所附《门人祭宝峰先生文》所列三十一门人中找到罗本和高克柔二人,认为罗本即罗贯中。这涉及《水浒传》的作者,《水浒传》中唯一的好官是东平太守陈文昭,何以如此?原来慈溪县令陈文昭向邑人赵宝峰执经请业,行弟子礼,宝峰以治民事告之。因此清人编《宋元学案》就将陈文昭也列为宝峰先生门人,于是不难解释《水浒传》唯一好官是陈文昭之谜。《水浒传》作者“施耐庵撰、罗贯中纂修”,罗贯中分明是罗本,东平是其父母之邦。把这个好官说成是东平太守,王利器认为是“罗贯中精心安排的”。
周楞伽《关于罗贯中生平的新史料》(谭洛非编,1992,119-130页)也从《赵宝峰先生集》和《宋元学案》找寻资料,认为罗贯中原来名本,字彦直,东平人。元亡后投奔居于浙江慈溪的兄长罗拱字彦威,罗拱为宋宗室后裔赵宝峰的门人,所以罗本也师事赵宝峰。贯中恐是别号。
至于罗贯中的生平,有以为是南宋人。有以为是元未明初人,《漫稿》以为元未明初人这说法较合理,理由是元末明初动乱的经历和作家的政治抱负对《三国演义》的创作有实质的影响。以下引述周邨、冯其庸、章培恒、周楞伽等人的说法:
—、南宋人(周邨)
周邨《书元人所见罗贯中〈水浒传〉和王实甫〈西厢记〉》(1985,76-82页)一文,认为“罗贯中可能是南宋人或宋元间人。”其说可约略参考前面“讲史文学之源流”一节我们所引周邨的意见。
二、约生于 1295年前后(冯其庸、章培恒)
冯其庸《论罗贯中的时代》(1991,80-93页),认为既然罗贯中与葛可久并提,葛是元人,罗当然也是元人。从《录鬼簿续编》的记载推算,罗贯中大约生于元贞元年(1295年)前后,*于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前后,大约活了八十五岁。
章培恒《关于罗贯中的生卒年》(1982,第三期,120-126页)坚持以书中今地名来考证一本书的成书年代,并藉以追查作者在生时间,他认为《三国演义》约成书于1329年前后,其时罗贯中当在三十岁以上。
三、约生于1330年(鲁迅、周楞伽)
鲁迅《史略》(129页)认为是“元明间人”(约1330-1400年)
周楞伽《小说札记》(1981,第四期,76-82页)同意鲁迅的说法,认为罗贯中“是由元入明的元末明初人”,且可能是慈溪人。
结合各家意见,大致是这样:罗贯中东平人,原名罗本,字彦直,别号贯中,又号湖海散人。大约为元末明初时人,曾入张士诚幕府,后来隐居浙江慈溪,从事创作,明初去世。著有杂剧三种,今存《宋太祖龙虎风云会》;又著小说六种《三国演义》、《小秦王词话》、《隋唐志话》、《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一般相信,《水浒传》这部小说也包含了罗贯中的心血。
成书年代
《三国演义》的成书年代主要有四说:一是宋或以前,二是元代中期,三是明初,四是明中叶。无论如何,因为不能否定罗贯中为《三国演义》的编撰者,则写作年代就无法跳出罗贯中生活的时代,成书年代必须结合罗贯中的生卒岁月来看。
一、宋以前说
周邨主张《三国演义》成书于宋或北宋以前,我们前面已引述他的说法(见本单元,第3页)
二、元代中期说
袁世硕《明嘉靖刊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乃元人罗贯中原作》(1991,94-108页)一文认为该书用三百三十多首诗来品评人物,收束情节,与宋元间的平话很近似。且引用时或言唐贤,或言宋贤,不言“元贤”,实是元人口吻;书中小字注中所提及的今地名,除了个别几个笔误外,几乎全与元代行政区名称相符。因为其中江陵、建康、潭州均为元天历二年(1329年)以前的旧地名,因此将作注的时间断在此年,再往后延伸十几年,基本上可以确定书成于元中期,大约是十四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他并认为罗贯中生卒年约为1300年至1370年,而嘉靖刊本可视为罗贯中原作。
三、明初说
欧阳健《试论〈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书年代》(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1983,280-295页)一文认为《三国演义》成书于明初。他不同意袁世硕断书中小注年代于天历二年(1329年)以前,认为地名情况复杂。他认为罗贯中在明初开笔,第十二卷写作不早于洪武三年(1370年),全书初稿完成于1371年以后。他还认为根据《门人祭宝峰先生文》以齿序排名,罗本处于第八位乌斯道(1314年生)和第十三位王桓(1314年生)之间,生年约在1315年至1318年之间,卒年估计在1385年1388年之间。开笔时罗本贯中约五十馀岁。
四、明中叶说
张国光《〈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于明中叶辨》(1983,266-279页)一文认为,《三国志通俗演义》以《三国志平话》为基础写成,而元刊《三国志平话》为新安虞氏至治年间(1321-1323)所刊五种平话之一,篇幅仅有八万字,文笔粗糙简陋,《三国志通俗演义》篇幅为其十倍,手法成熟,从发展过程看,必远远产生于平话之后。张国光因此认为,“此书的撰成,既不会是元代,也难以肯定是明初,其时当在明中叶。为此书写序的庸愚子蒋大器很可能就是它的作者。”他估计由于蒋大器写序后无钱刻书,过了二十年才由修髯子印行。
值得注意的是,张国光是抛开罗贯中作为《三国演义》作者来立论的,这样就不必顾虑成书年代是否与罗贯中生卒年配合。如若结合罗贯中生平来看,以第二和第三两种说法较为接近事实。如果第四种说法合理,则明中叶是开始流传的时间。
版本
—、嘉靖本
现存明嘉靖壬午(1522年)刊本。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则,各则题目唯七字。书署名“*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要注意的是,以前很多学者认为它是最接近罗贯中原作的版本,甚至是罗的原著,但现在怀疑者不少。
二、志传本
现存有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刊刻的几个版本,简称“万历诸本”。以刘龙田乔山堂刊本、余氏双峰堂刊本较早。值得注意的是,内容与嘉靖本有些不同,文字较质朴。不少学者认为“志传本”的祖本较嘉靖本早。
三、李评本
“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系万历后、天启间无锡人叶画假李卓吾之名伪作评语刊行,故又称“伪李评本”。将嘉靖本回目每两则并为一回成一百二十回本,不分卷。现存明建阳吴观明刊本等几种。清代毛宗岗据以删削修订为毛评本。
四、毛本(毛评本)
“毛宗岗评三国志演义”,清康熙刊本,六十卷一百二十回。毛纶、毛宗岗父子假借金圣叹名义评改“伪李评本”,全面修订而成。鲁迅说毛氏父子主要进行三项工作,一曰改,二曰增,三曰削,其余小节则“一者整顿回目,二者修正文辞,三者削除论赞,四者增删琐事,五者改换诗文”而已。应该注意的是,李悔吾认为该书比以前的版本更强化封建正统思想,而在艺术加工方面则大大超越以前各本。
这四个版本系统,总归起来,实际只是三种而已:一是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系统,二是《三国志传》系统,三是毛评本系统。至与“李评本”因为被毛宗岗修订后已融入毛评本,跟毛评本应属同一系统。目前书坊排印的本子,绝大多数是毛评本系统,不过在校勘时通常会参考嘉靖本的异文做些改动。
三、三国故事的形成经过
晋陈寿编撰《三国志》,刘宋时裴松之引书四百馀种为之注。我们知道魏晋六朝品评人物风气盛行,品评人物总须根据具体事迹;后来《世说新语》更具载不少魏晋时期各种人物的妙人妙事。品评人物风气流传一段时间,影响所及,许多人对于当时人物的言行十分熟悉。在谈说过程中,一方面兴趣浓厚不减,而口耳相传之间又增添讲者的主观意见和个人色彩,对于人物和*的描述刻画遂有越来越精彩的现象。
例如说两晋南北朝记叙、描写、歌咏三国故事和人物的文献有三十多种。这是现存文献而言,实际一定不止此数。
唐代论述三国的诗文一百四十多篇,宋代则有约八十篇。这些也都是指今日所知材料而言,当时出现而遗佚的必定更多。
元朝除诗文外,元杂剧以三国故事入戏的有六十多本。这更值得注意,一是当时三国故事个别片段巳发展得很成熟,才能编为戏本,二是戏比诗文流传更广泛,影响更大,与小说发展变作互为因果。而宋以来流传的说三分,此时成为平话小说《三国志平话》和《三分事略》,更成为三国演义小说的基础。
《三国演义》是长篇小说,但原来的故事却是零星存在的。这些零星材料如何最终组织成长篇巨著,实是一个有趣的过程。这过程可说是年深月久。由于它根本不是正史——如果雷同正史,则《三国志》成书后就无须再编撰甚么《三国演义》了。当然《三国演义》的取材,既有直接取自《三国志》的,也有间接取自《三国志》的注文以及其它六朝文献的史料,更多的则是后世已敷演充实的(俗语“加料”)故事材料。尤其是元代戏剧作品,已将三国故事贯串成有血有肉的生命。综论三国故事的形成经过,可以分为下述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陈寿《三国志》成书以前的记载,大部分是史料,包括历史人物的出身、言行等记录和传说。陈寿《三国志》录取其中一部分做材料,编撰正史,但更多的材料则遗留在文人笔下或民间。
第二个阶段是《三国志》成书后初期,尤其是东晋、南北朝,因为去三国未远,仍有大量文献和民间传说流行,但故事内容大约无可避免开始出现增添或转变的情形。
第三个阶段是唐,宋时代文人的歌咏和说故事者的敷演,前者可使故事传说走向理趣,后者则使零星故事组合成较长的单元。
第四个阶段是元剧作品。元代许多剧作家都尝试将三国故事敷写成情节精彩的剧本。就以吕布和貂禅的故事为例,现存的剧本有无名氏《锦云堂暗定连环计》,郑光祖《虎牢关三战吕布》,武汉臣《虎牢关三战吕布》(残缺),于伯渊有《白间斩吕布》。另外元南戏有《貂蝉女》(残缺)。见微知著,可以估计元剧作家对全部三国故事发扬光大之贡献。
第五个阶段是罗贯中的成书。“三国志通俗演义”一书“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确是的论,尤其是博采各种典籍包括史注、笔记、传说、平话、剧本、诗文等,共冶一炉,成为巨著。这当中实际上汇集了千千万万人的心血;在罗贯中以前,在故事文字和情节方面进行修改加工的无名作者,也同样功不可没。罗贯中可以说是后期一个集大成者。
四、《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
坊间流行的《三国演义》毛评本在书前有一篇《读〈三国志〉法》。这是一篇教人如何欣赏《三国演义》的文章,包括内容和文学技巧的剖析。当中不是每一个观点都正确,但却是很有启发性的,不可不读。
主题思想
三国演义这部巨著大致上以陈寿《三国志》的历史范围为基础,从文学角度再现了汉末黄巾起义到西晋统一这八九十年间的演变过程。因为历史大事不便随意纂改,但其中细节却可尽情发挥,作者在编写时可以融入个人的主观成分,成为思想性较明显的文学作品。《三国演义》以蜀汉为正统,处处尊刘贬曹,与陈寿《三国志》以魏晋为正统有别,历来视此为《三国演义》的主题思想。扬刘抑曹是《三国演义》的主调,尤其是现在流行的毛评本,说“强调正统”是该书主题,应该不会错。而所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观念,也与作者所处元未明初的时代背景有些关系。
五、《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一、描写战争:二、塑造人物形象;三、结构艺术;四、语言特色。
描写战争
第一点是战争的多样化。书中描述了上百次战争,可以分为陆战、水战,或水陆混合战,例如水淹七军;又可分为攻战、守战;或分伏击战、偷袭战;或分阵地战,游击战;或主将比试,或两军混战,形式多样化。
第二点是军事行动与政治策略相结合。如曹*南侵并非毫无目的,是为了完成统一大业,刘备联吴抗曹是为了有立足之地,然后振兴刘氏的汉室基业。诸葛亮南征是为了解决与南方少数民族的纠纷,稳定后方,以便全力对付势力强大的曹魏。
第三点,战争的胜负系于智谋。关键在于运筹者的智能,能不能采纳部下的善计良策,能不能正确判断敌情,能不能客观分辨忠*,能不能冷静处事。大小战争的胜负无不与斗智用计拉上了关系。《漫稿》举了许多例子,建议翻阅原书。
第四点,着重写人,不着重写战争过程。吸收《左传》描写战争的经验而详写谋略,略写战斗过程;详写占得上风者,略写位处下风者;详写将胜者,略写将败者。通过几场交锋,逐步将人物性格形象塑造出来。
塑造人物形象
由于鲁迅在《史略》批评《三国演义》“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惟于关羽,特多好语,义勇之概,时时如见矣。”过去的评论家多受影响,不敢推翻其说,几成定论。其实鲁迅的看法是有偏颇的,《三国演义》在人物塑造方面或有忠*分明的主观意图,但并非黑白分明一面倒。孔明料事如神,但并非永无错误,曹*是*雄,也不是毫无优点。关羽忠义勇俱全,然而骄傲自用,不顾大局,屡屡如此。例如:要与马超比试武功;谩骂孙权,拒不联婚;耻与黄忠并列,不受五虎将印;四是轻视陆逊,因而招致失败。
结构艺术
三国故事基本上以魏、蜀、吴三国兴亡为纵线,以战争发展和人物活动为材料。九十多年的兴亡史大约可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即由黄巾之乱至赤壁之战为第一阶段;三国鼎立至诸葛亮病逝为第二阶段:此后至晋统一天下为第三阶段。其间穿插以魏、蜀、吴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纷争,把各种大大小小的战争和文臣武将的奇谋险计逐一带出,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大故事。由于传统章回小说的结构回合之间前后呼应,在紧随主线发展之下,分散之中有集中,首尾一贯,形成一个统一的小说系统。
但是,在处理长达九十七年的历史*中,由开始至诸葛亮病逝共五十一年用了一百零四回,而后面的四十六年,时间长度其实几近一半,却只用了十六回来概括历史演变,其分量安排明显并不平均。原因何在呢,因为《三国演义》以蜀汉为正统,前五十年正是蜀汉由无至有,由弱至强,遂能联吴抗曹,三分天下这些光辉事迹自然值得大书特书,但诸葛亮一*,形势急转直下,蜀汉开始面临溃亡,时日无多,因而篇幅大为缩小。可见作者在结构方面,处理时间这一因素是有轻重之分的。
对魏、蜀、吴三国的描写,蜀、魏之间有战无和,蜀吴之间和多于战,吴魏之间则战多于和。然而重点始终放在蜀、魏这边,对吴国描写是有些忽略的。也是因为这个原因,研究三国人物者也有意无意间偏重于蜀、魏君臣方面。换句话说,作者在确定主次方面,也是颇用心思的。
由于《三国演义》是战争小说,描写战争题材,从围绕大小战争故事所形成的特殊情节去观察,也可以理出一个结构脉络。郑铁生《三国演义艺术欣赏》就尝试这样去分析其结构,以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彝陵之战三大战役为主线,中间夹杂一些较次要的辅助性战役,贯串了全书,形成一个战争系统(1992,246-273页)。冒忻和叶胥也有类似的说法,他们以赤壁之战为例:从起因到结束,共计八回,其间包括曹*下书,诸葛亮舌战群儒,蒋干中计,黄盖用苦肉计,孔明借箭,借东风,华容道释曹*等一系列小故事,各小重点组成了大重点,成为组织严谨的结构。
语言特色
《三国演义》是用浅白的文言写成的,言简意赅,语气明快。这在封建时代一般稍能识字者,大约均可欣赏,有利于传播。
《三国演义》一书,特别是毛评本,移用了古代文学家很多诗词,与白话文比较,使用浅白文言文,更能够使之与这些诗词在语言风格上较为统一和谐。
《三国演义》一书创造了很多成语,引用或自造许多谚语,生动活泼,丰富了*民族的语言。
六、《三国演义》对后世文学之影响
《三国演义》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有几个方面,一是该书是历史小说鼻祖,后世历史小说不少以之为典范,模仿其体制结构;二是该书故事精彩,明清以至近世戏剧家多从中取材改编为剧本;三是后世诗文作品取以为典故,或作为咏唱题材;四是《三国演义》语言精警,能丰富后世作家之用语。
谁讲的评书《三国演义》最完整
袁阔成先生的评书《三国》最完整。
袁阔成(1929—2015)辽宁营口人,出生于天津,是享誉海内外的评书艺术大师,有“古有柳敬亭,今有袁阔成”之说。袁阔成在继承传统评书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勇于创新,语言生动幽默,人物形象鲜明,具有“漂、俏、快、脆”的特色。内容新、风格新、语言新,代表作品有《三国演义》《西楚霸王》《水泊梁山》《烈火金刚》。
2015年3月2日凌晨3点30分,袁阔成先生因心脏衰竭,在北京去世,终年86岁。
袁阔成,北京人,1929年出生于天津。伯父袁杰亭、袁杰英和父亲袁杰武号称“袁氏三杰”,以擅说《五女七贞》而著名。袁阔成自幼随父习艺,后拜金杰立为师,并得到陈士和的指点。14岁登台,长期在唐山、天津、哈尔滨、营口、北京等地献艺,18岁即以短打书《十二金钱镖》《施公案》享名。就传统书来说,袁阔成功底扎实,各体皆能。除《三国》这样的讲史袍带书之外,他的公案书《彭公案》、短打书《水泊梁山》、神怪书《封神演义》等都脍炙人口,百听不厌。
出身评书世家,伯父袁杰亭、袁杰英和父亲袁杰武号称“袁氏三杰”,以擅说《五女七贞》而著名。
自幼随父习艺,后拜金杰立为师,并得到陈士和的指点。14岁登台,长期在唐山、天津、哈尔滨、营口、北京等地献艺,18岁即以短打书《十二金钱镖》、《施公案》享名。
袁阔成说书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因人说书。所谓因人说书,就是说袁阔成先生善于根据自己的条件和特点,来选择说书的书目。该说什么书不该说什么书,都是根据自己的条件来取舍的。袁阔成的评书艺术可以划分为三个明显不同的艺术时期:早年时期、中年时期、晚年时期。
袁阔成的评书也象他的名字一样,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他博采众长,吸收话剧,电影,戏曲,以及相声等艺术形式之长,形成自己的风格。说表并重,形神兼备,绘声绘色,以形传神。袁阔成在继承传统评书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勇于创新,从现实生活中提炼新的表演方法和艺术技巧,汲取了话剧、电影、相声、戏曲、秧歌等姊妹艺术的精华,借鉴其创作方法和表演手段,融会贯通,不断丰富并形成了自己的表演风格。他的表演说表并重,静动互存,神形兼备,绘声状形,以形传神;表演细腻感人,语言生动幽默,人物形象鲜明,具有“漂、俏、快、脆”的特色。袁先生的现代评书,可以说内容新、风格新、语言新,给听众流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他也是评书艺术改革的带头人,他勇跃雷池,首先撤掉书桌,使评书由高台教化的半身艺术,变为讲究气、音、字、节、手、眼、身、法`步的全身艺术,为弘扬民族文化艺术做出了可贵的贡献。
评书三国演义谁说的好
问题一:三国演义评书谁说的最好要说评书三国演义,在下只知道两个,就是袁阔成、单田芳。易中天先生品三国,为讲座非评书也。
袁先生的三国评书,最贴进原著,最有历史感,最有戏剧感,最为幽默。他的评书伴着一几代人共同成长,就在目前仍是老少咸宜的佳品。
单田芳先后讲的三国,同样非常好,但好像不是太长,没有袁先生讲的充分、丰满。
个人建议你最好先听袁阔成老师的,他可能最正宗吧!易中天的只是对三国中部分人物、*进行了深入的分罚罢了,没有系统的对三国进行评述。
你满意吗?相信在你听完后,就会知道谁说的是最好的了!
问题二:请问大家评书《三国演义》谁说的最好听?有好几个人说过三国演义.个人认为是袁阔成说的最有特色!
问题三:《三国演义》评书谁说的最好袁阔成。
说到《三国演义》的评书,这里边叫人喜欢的有,袁阔成和单田芳。但是袁老师的三国评书讲的最有韵味和情节。相比单田芳来讲多了一些历史底蕴,这个相比来讲,听后自明。
袁阔成说书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因人说书。所谓因人说书,就是说袁阔成先生善于根
据自己的条件和特点,来选择说书的书目。该说什么书不该说什么书,都是根据自己的条件来取舍的。袁阔成的评书艺术可以划分为三个明显不同的艺术时期:早年时期、中年时期、晚年时期。
问题四:三国演义评书谁说的最好要说评书三国演义,在下只知道两个,就是袁阔成、单田芳。易中天先生品三国,为讲座非评书也。
袁先生的三国评书,最贴进原著,最有历史感,最有戏剧感,最为幽默。他的评书伴着一几代人共同成长,就在目前仍是老少咸宜的佳品。
单田芳先后讲的三国,同样非常好,但好像不是太长,没有袁先生讲的充分、丰满。
个人建议你最好先听袁阔成老师的,他可能最正宗吧!易中天的只是对三国中部分人物、*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罢了,没有系统的对三国进行评述。
问题五:评书三国演义谁讲的好袁阔成
问题六:谁讲的评书《三国演义》最完整?因为你可能是用手机上网的,所以可能看不到,任何一个用电脑上网的都能看到我的回答的右下角有个图标“点击下载”,只要点击它就能下载
问了问题要及时采纳为满意答案,请尊重他人劳动,谢谢
问题七:三国演义讲的最好的评书是谁古典名著《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365回)》评书
播讲最好的应该是;
评书表演艺术家;
袁阔成老先生。
其次是《长篇评书:三国演义 125回》
全书125讲,由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单田芳播讲。
问题八:谁说的三国演义评书最精彩最接近原著三国演义评书;
最经典的当属袁阔成,
最爱听的当属单田芳,
最没意思的爆笑三国。
最真实的;三国志
问题九:强烈想,三国演义评书谁说的最好,多谢哦问着了,里面很大很美,相信我啦有``
《三国演义》评书谁说的最好
袁阔成。
说到《三国演义》的评书,这里边叫人喜欢的有,袁阔成和单田芳。但是袁老师的三国评书讲的最有韵味和情节。相比单田芳来讲多了一些历史底蕴,这个相比来讲,听后自明。
袁阔成说书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因人说书。所谓因人说书,就是说袁阔成先生善于根
据自己的条件和特点,来选择说书的书目。该说什么书不该说什么书,都是根据自己的条件来取舍的。袁阔成的评书艺术可以划分为三个明显不同的艺术时期:早年时期、中年时期、晚年时期。
单田芳评书的《三国演义》共几回
单田芳评书的《三国演义》有三个版本,分别是:
广播原版《三国演义》125回;拼接版《三国演义》85回;电视版《三国演义》80回。
单田芳1934年12月17日出生于营口市的一个曲艺世家,是*评书表演艺术家、作家。2012年,在第七届*曲艺牡丹奖颁奖典礼上获得终身成就奖。 1954年走上评书舞台。1979年5月1日,单田芳重返书坛。1995年,单田芳成立了北京单田芳文化传播有限*。
2007年1月26日,单田芳宣布收山,《老店风云》是他的收山之作。2011年,出版了自传《言归正传:单田芳说单田芳》。代表作品有《三侠五义》、《白眉大侠》、《三侠剑》、《童林传》、《隋唐演义》、《乱世枭雄》、《水浒外传》等评书。
扩展资料
人物评价
生动、准确、鲜明是单田芳的评书的最大特点。他的嗓音特殊,剑走偏锋,常常收到奇效,机智幽默,诙谐,多抖包袱。既有平,也有爆,能够起到异峰突起的作用。(观察者网评)
从艺50多年来,单田芳已表演录制完成了111部共1.5万余集广播、电视评书作品,开评书走向市场之先河。其作品涉及题材广泛,既有传统题材,亦有现代题材。(天山网评)
单田芳的评书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继承和发展了传统评书文化。“凡有井水处,皆听单田芳”,“单田芳评书”已经成为*传统文化的一个符号。不仅在国内,而且在海外华人中也有一定影响,为他赢得“单国嘴”的美誉。(千华网评)
下里巴人,市民艺术之典范。梁祝化蝶而去,人们的思绪仍会伴着乐曲的馨香翩翩起舞;下回再无分解,但一个个故事广博而不浅薄,如绵绵善意,流淌于岁月长河。在他们的艺术生命里,没有一朝成名,也没有一劳永逸,有的只是十年磨一剑的永不止步和业精于勤的水滴石穿。
大师二字道出了人们的敬重,彰显了刻苦钻研、严谨治学、淡泊名利的品质,及不受环境所扰、不为世俗所动、不被利益所诱的高尚德行。(新华网评)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单田芳
请问有谁知道袁阔成《三国演义》(365回)各回的名字
[1]鞭督邮刘备走代州
[2]竖宦作乱董卓进京
[3]杀丁原认贼做父
[4]谋董卓孟德献刀
[5]中牟县陈宫捉放曹
[6]讨董卓曹*诏群英
[7]虎牢关三英战吕布
[8]藏玉玺坚背盟约
[9]起内讧讨贼成泡影
[10]王司徒巧使连环计
[11]董卓伏诛万民同庆
[12]治国失策王允附城
[13]报父仇曹*战徐州
[14]吕奉先濮阳烧曹*
[15]败吕布孟德平山东
[16]张翼德醉酒失徐州
[17]孙伯符江东战刘繇
[18]破刘繇孙策定江东
[19]吕奉先射戟救刘备
[20]失小沛刘备投曹*
[21]战宛城曹*失爱将
[22]吕奉先徐州胜袁术
[23]曹孟德初战袁公禄
[24]下邳城曹*战吕布
[25]困吕布水淹下邳城
[26]吕奉先命丧白门楼
[27]许田围猎曹*僭越
[28]藏血诏董国舅遇险
[29]巧试探煮酒论英雄
[30]离虎*刘备诛袁术
[31]斩车胄刘备得徐州
[32]弥正平*衣骂曹*
[33]借刀讲黄祖杀弥衡
[34]吉太医下毒泄机密
[35]失徐州刘备投袁绍
[36]屯土山关公约三事
[37]爱英才曹*收关羽
[38]关云长矢志忠刘备
[39]救白马关公斩颜良
[40]诛文丑刘备访云长
[41]挂印封金关羽寻兄
[42]辞曹*灞桥挑袍
[43]东岭关刀挑孔秀
[44]展神勇连闯三关
[45]过五关千里走单骑
[46]汝南寻兄义收周仓
[47]斩蔡阳兄弟释疑
[48]古城会张飞赔罪
[49]杀许贡孙策捐命
[50]招贤纳士仲谋守业
[51]官渡陈兵曹备战
[52]审时设事龙争虎斗
[53]弃袁绍许攸投曹*
[54]许攸献计火烧乌巢
[55]错用计袁绍失官渡
[56]十面埋伏血战仓亭
[57]失汝南刘备投刘表
[58]决漳河曹*得冀州
[59]追穷冠曹*征乌恒
[60]平北方兴造铜雀台
[61]伊籍传信玄德脱险
[62]进襄阳刘备再遇险
[63]马跃檀溪刘备访贤
[64]遇良才刘备得单福
[65]巧用兵单福得樊城
[066]彷笔迹程昱赚徐母
[67]徐元直走马荐诸葛
[68]戒徐庶徐母全大义
[69]顾茅芦遇司马徽
[70]二顾茅芦会黄浩然
[71]三顾茅芦三分天下
[72]奉母命孙权伐黄祖
[73]收甘宁孙权定夏口
[74]刘公子巧赚诸葛亮
[75]未雨绸缪孔明治兵
[76]夏候惇领兵战新野
[77]博望坡诸葛初用兵
[78]除异已曹*杀孔融
[79]蔡氏乱政失九郡
[80]烧新野曹军丧胆
[81]得荆襄曹*除刘琮
[82]追刘备血战长坂坡
[83]赵子龙单骑救阿斗
[84]喝断桥粱惊曹兵
[85]玄德奔命投江夏
[86]子敬江夏探虚实
[87]孔明险险走柴桑郡
[88]诸葛亮舌战群儒
[89]集贤堂老将陈大义
[90]说仲谋孙刘联手
[91]外事不决问周郎
[92]巧用计孔明说二乔
[93]定乾坤兴兵拒曹
[094]将帅和程普请罪
[95]探虚实糜竺犒三军
[96]三江口刘玄德赴宴
[97]初交战东吴胜曹
[98]群英会蒋干中计
[99]将计就计除蔡瑁
[100]周公瑾设计难孔明
[101]神机妙算草船借箭
[102]戏中戏曹刘孙斗智
[103]苦肉计老黄盖受刑
[104]阚德润密献诈降书
[105]探虚实蒋干再过江
[106]庞士元巧授连环计
[107]大江高歌孟德明志
[108]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109]七星坛孔明借东风
[110]赵子龙神箭退吴兵
[111]破曹兵孙刘战长江
[112]烧赤壁黄盖建头功
[113]张文远舍命救曹*
[114]曹孟德兵败走华容
[115]华容道关羽释曹*
[116]庆胜利魏蜀吴鼎立
[117]获全胜江东宴群臣
[118]三击掌孙刘争荆襄
[119]战南郡周瑜中箭
[120]诸葛亮一气周瑜
[121]鲁子敬初讨荆州
[122]孔明小计取零陵
[123]取桂阳子龙拒婚
[124]战长沙关黄对刀
[125]鲁子敬二讨荆州
[126]吕范荆州牵红线
[127]玄德就亲赴南徐
[128]赵子龙依计访国老
[129]吴国太甘露寺相亲
[130]计中计龙凤呈祥
[131]图享乐不思霸业
[132]夫喝妇随回荆州
[133]斥吴将郡主助玄德
[134]诸葛亮二气周公瑾
[135]铜雀台曹*宴文武
[136]魏蜀吴荆襄齐用计
[137]诸葛亮三气周公瑾
[138]一代天骄巴丘陨命
[139]哭知音诸葛亮吊孝
[140]鲁子敬为主举贤才
[141]庞士元耒阳理政
[142]识大贤玄德拜凤雏
[143]玉带恨曹*杀马腾
[144]报父仇马孟起发兵
[145]马曹对垒潼关大战
[146]渭水避箭虎痴救主
[147]许褚*衣战马超
[148]曹*抺书疑韩遂
[149]收韩遂曹*定西凉
[150]探许都张永年受辱
[151]赴荆州张松献图
[152]刘备统兵取西川
[153]会刘璋虚设鸿门宴
[154]赵子龙截江夺阿斗
[155]濡须口孙曹会战
[156]庞统兵取涪陵关
[157]魏延争功失小计
[158]黄忠一箭救文长
[159]庞统命丧落凤坡
[160]关羽受命守荆州
[161]张翼德计取严颜
[162]孔明定计擒张任
[163]马超攻打葭萌关
[164]战马超孔明激将
[165]张飞挑灯战马超
[166]马超明义投刘备
[167]马孟起领兵收刘璋
[168]刘玄德自领益州牧
[169]诸葛亮定法治蜀
[170]孙仲谋再索荆州
[171]诸葛谨荆州讨三郡
[172]关云长单刀赴会
[173]取汉中曹*伐张鲁
[174]曹孟德西征定汉中
[175]张辽威震逍遥津
[176]甘宁百骑劫曹营
[177]曹孟德自封魏王
[178]讨曹*五臣*节
[179]二老将大败张郃
[180]黄汉升计夺天荡山
[181]曹孟德发兵救汉中
[182]定军山黄忠激曹将
[183]黄汉升刀劈夏候渊
[184]突敌阵子龙抖雄风
[185]渡汉水王平投西蜀
[186]诸葛亮妙计得汉中
[187]说鸡肋曹*疑杨修
[188]争王位兄弟暗用计
[189]论家事魏王斩杨修
[190]曹孟德退兵斜谷口
[191]刘玄德晋位汉王
[192]满宠江东说孙权
[193]关公拒婚伤东吴
[194]费祎荆州送印绶
[195]奉军令关羽取襄阳
[196]庞令明抬榇战关羽
[197]为争功鸣金制肘
[198]关云长水淹七军
[199]庞德*命报曹*
[200]战樊城关羽中箭
[201]刮骨疗毒神医惊叹
[202]司马懿设计间孙权
[203]孙权识才拜吕蒙
[204]陆逊妙计助子明
[205]吕子明白衣渡江
[206]献*二将降江东
[207]徐公明勇夺十二寨
[208]关云长败走麦城
[209]搬救兵廖化求刘封
[210]诸葛瑾麦城说关羽
[211]弃孤城父子双突围
[212]关二爷罗汉峪归天
[213]献首级孙权上表
[214]计中计厚葬云长
[215]玄德血泪祭关羽
[216]评功论过话云长
[217]将计就计封孙权
[218]阿瞒疑心斩华陀
[219]巨星陨落孟德归天
[220]一世挥鞭筑魏疆
[221]动干戈兄弟争权
[222]诸葛亮智除刘封
[223]废献帝曹丕登基
[224]刘备正位继大统
[225]报兄仇翼德起兵
[226]范疆张达刺张飞
[227]雪弟恨先主兴兵
[228]孙权上表降曹歪
[229]魏主坐山观虎斗
[230]显神威汉升舍命
[231]追吴兵误走山庄
[232]报父仇关兴斩潘璋
[233]杀马忠糜芳请罪
[234]拒西蜀阚泽荐才
[235]仲谋纳誎授重权
[236]守江口陆逊拜帅
[237]忍辱负重陆逊用计
[238]陈重兵连营七百里
[239]探虚实陆逊初用兵
[240]陆伯言大火烧连营
[241]彝陵战刘玄德惨败
[242]赵子龙夔关救刘备
[243]八封阵惊退陆伯言
[244]遥寄夫君群主投江
[245]谏曹丕老臣尽忠心
[246]白帝城刘备托孤
[247]扶刘禅后主继位
[248]司马懿献计取西川
[249]诸葛亮安居平五路
[250]守江东孙权拒出兵
[251]邓伯苗大义说东吴
[252]难张温秦宓逞天辨
[253]曹丕南下伐曹兵
[254]吴蜀联盟拒曹兵
[255]丞相亲征平四郡
[256]离间计高定除雍凯
[257]孔明马谡议南中
[258]孟获劫营失三将
[259]诸葛亮一擒孟获
[260]南中五泸水筑城
[261]访猎户马岱渡河
[262]诸葛亮二擒孟获
[263]诸葛亮三擒孟获
[264]诸葛亮三纵孟获
[265]诸葛亮四擒孟获
[266]诸葛亮四纵孟获
[267]秃龙洞主助孟获
[268]万安隐士救蜀兵
[269]诸葛亮五擒孟获
[270]诸葛亮五纵孟获
[271]银坑山赵云擒祝融
[272]六擒六纵南中王
[273]查地形孔明定计
[274]烧藤甲七擒孟获
[275]祭泸水汉相班师
[276]托后事曹丕晏驾
[277]华歆谗言侮司马
[278]伐中原武候上表
[279]诸葛亮出祁山
[280]常胜将军显神威
[281]再上表二出祁山
[282]老将生擒夏候懋
[283]姜维请令战赵云
[284]姜维中计失天水
[285]失三城姜维归降
[286]武乡候骂*王朗
[287]曹真偷营失三军
[288]司马懿复出拜都督
[289]司马懿克日擒孟获
[290]马谡讨令守街亭
[291]马谡拒谏失街亭
[292]夺街亭魏延中计
[293]设空城孔明弄险
[294]武候扶琴退仲达
[295]赵云断后保蜀军
[296]败而整旅赞赵云
[297]孔明挥泪斩马谡
[298]诸葛亮上表自贬
[299]周鲂断发赚曹休
[300]赵去谢世谥顺平
[301]再上表二出祁山
[302]破曹兵姜维祚降
[303]袭陈仓武候取胜
[304]仲谋登基称帝
[305]下国书孙刘再联盟
[306]诸葛亮出祁山
[307]司马懿探病接帅印
[308]引蛇出洞诱仲达
[309]孔明用计败张郃
[310]染重病诸葛加兵
[311]曹真司马打赌分兵
[312]先锋廖化败曹真
[313]气曹真诸葛用计
[314]斗阵法棋逢对手
[315]误军粮苟安投魏
[316]阉臣谗言诬丞相
[317]增灶减兵惑仲达
[318]诸葛亮五出祁山
[319]出陇上诸葛妆神
[320]抡收表两军斗智
[321]欲劫反中连环弩
[322]木门道魏延诱张
[323]误军机谎报军情
[324]明大义恩威并施
[325]诸葛亮六出祁山
[326]负重任费祎说孙权
[327]持久战蜀魏对峙
[328]诸葛亮造术牛流马
[329]武乡候汉中屯田
[330]泄机密上方谷屯粮
[331]司马懿兵困上方谷
[332]红粉女妆辱仲达
[333]识谋略仲达破计
[334]五丈原诸葛禳星
[335]诸葛重病托后事
[336]鞠躬尽瘁孔明巡营
[337]陨大星孔明归天
[338]武候术像退司马
[339]杨魏延姜奖表章
[340]孔明预伏锦囊计
[341]马岱遵计斩魏延
[342]诸葛大名垂宇宙
[343]公孙渊兵败丧襄平
[344]司马懿祚病赚曹爽
[345]司马围困洛阳城
[346]曹爽仲达争兵权
[347]司马仪教子归天
[348]孙权病逝石头城
[349]邓艾挂帅拒姜维
[350]诸葛诞讨司马昭
[351]姜维邓艾双斗智
[352]黄皓*调姜维
[353]刘禅昏庸信*佞
[354]司马昭试君刺曹髦
[355]袭祁山姜维困邓艾
[356]姜伯约避祸屯田
[357]钟会分兵汉中道
[358]兵退剑阁保成都
[359]邓士载偷度阴平
[360]葛诸诞战*绵竹
[361]献成都刘禅降魏
[362]司马昭一计除三将
[363]废曹奂司马炎称帝
[364]息干戈羊祜退陆抗
[365]降孙皓三分归一统
拓展资料:
《三国演义》以魏、蜀、吴三国的兴亡为线索,描绘了汉末至晋统一的一百年间的历史,描述了统治*内部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军事斗争,对当时动乱的社会状况有所反映,塑造了诸葛亮、曹*、周瑜、关羽、张飞等众多的人物。表现出鲜明的拥刘反曹的正统思想和儒家的仁政思想。同时也谴责了雄豪混战以及暴君的苛政,寄托了人民渴求明君仁政、社会安定的愿望。
说书家以独特的视角,对历史*和历史人物进行演义和评说。评书《三国演义》在艺术结构、人物命运和重要*的表述和处理上会因为说书人文化水平、艺术功力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因而表现出来的《三国演义》也各有不同,形成一种百花齐放的局面。袁阔成先生的评书《三国演义》,吸收南北评书评话的众家优长,形成独具特色的个人风格,得到广泛的好评。
由于袁阔成先生极其深厚的艺术功力和文化素养,使这部《三国演义》成为当代评书继承“讲史”的传统的扛鼎之作。
资料链接:百度百科*评书网
本文链接:http://www.ahdhgm.com/html/87959608.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