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北房屋出租(柳州出租房信息58同城)
太原柳巷的历史沿革
1、天时地利人和
2008年11月,柳巷大修完工在望,在这条街上追溯其百年历史时,是什么样的天时地利人和让不同年代的商户们云集于此?
太原地名研究专家王继祖说,讲起天时,首先就要提起一条老铁路。1897年,山西巡抚胡骋之秉承前任张之洞“利用晋铁”的理念,上奏朝廷,建议在河北正定及山西太原间修一条铁路,以便晋铁外运。1907年,正太铁路竣工。铁路的修建活跃了山西的商业,此后的二三十年间,外地的商贾货品沿这条铁路鱼贯而入,成就了柳巷这条著名的商业街。
2、铜锣湾步行街
再说到地利,就不能不提到光绪年间,一场大水淹没了当时最热闹的府前街(即现府西街)一带,商贾和住户无奈向地势稍高点的钟楼街一带转移。其实首先热闹起来的不是柳巷,而是开化市。开化市前身为开化寺,清末寺里*火凋零,为维持生计,僧人不得已典出前院,成为商贾经营之所,开化寺便渐渐变为“开化市”。辛亥革命后,寺院被辟建为共和市场,后来一再扩建,1922年,共和市场正式改名为开化市场。当时的开化市总面积1200平方米,有200余家中小商户,三教九流都包罗其间,人称太原的“大栅栏”。
开化市的兴盛带来的商圈效应,此为“人和”。开化市兴盛初期,柳巷还只是一条小巷,偶尔有市井小贩在此摆摊,也是生意寥落。但随着京津豫冀的商贾们接踵而至,柳巷迎来了巨变的机遇。 84岁的马秀英生在太原城,从小就住在大濮府,而柳巷、开化市则是她最常去的地方。
马秀英说,她的祖籍是河北保定,父辈来的太原,“太原矿多,厂多,好活人。”那时柳巷周边有不少从河南河北逃荒来的,并且形成了各自的圈子,河北帮多做食品;河南帮做衣帽鞋类;京津帮开医*铺子……马秀英说,也许是风气所致,老太原人只做大买卖,不做小生意。有点家产的,把院落租给外乡人,房租足以过日,就过着悠闲的生活。没钱的,多是出去打短工,干的是拉大车、挑水、打煤糕等营生,但也过得挺好。马秀英的父亲曾是老字号糕点店稻香村的伙计,马秀英回忆说,当年有钱人买糕点都要到柳巷来,因为这里有两家最有名的糕点店,稻香村和老香村,卖的是地道的京味和苏式糕点。
其实不光是糕点店,当时最好的绸缎庄——大隆祥、庆记;最好的鞋庄——福利生、庆华源、履华新;最好的*行——乐仁堂、顺天立;最好的饭店——正大、晋隆,都云集于此。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柳巷——一条宽不过四五米、长不过二三里的小巷上有着四五十家店铺,行商坐贾云集,这样的规模闻名全国。如果说开化市是太原的大栅栏,那么柳巷就是太原的王府井。
齐韶景先生是“庆华源”股东的后人,“庆华源”是最早在柳巷开业的鞋庄之一。齐先生说,开化市集中了小商小贩,柳巷则是云集了大门脸。东西稀罕洋气,价钱也比别的地方要高出许多。比如说服装,当时太原人大多还穿土布或绸缎中式褂服,而华泰厚则是从上海等地进呢料,做西式洋服;比如说干鲜杂果,本地的只卖一些核桃花生瓜子,近亿号则有南方来的果仁、鱼干……齐先生说,那时有钱人家多半在店里留有账簿,买了什么都记在账上,到年终岁末,再统一结算,平民则现金购买。不过店里都有规矩,伙计不得看衣下单,把人分三六九等。做买卖的居民区
从上世纪20年代起,柳巷就成为太原市最繁华的商业中心地段。直到上世纪60年代,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柳巷两旁的商店纷纷关门,房屋经租或收归国有后,分配给市民成了住房,柳巷也从一条商业街变成了居民区,不过柳巷四周依然是商业网点最为集中的地方。
张丽萍是共和国的同龄人。她说,二轻商场、妇儿商厦……这些地方很多人可能听都没听过,但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个百姓生活用品供应匮乏的年代,这些地方承载了老太原人许多温馨的回忆。那时太原市的商业网点极少,街头的小卖铺里只卖副食日杂,所以就算买个针头线脑,也会到柳巷这边来。
那时柳巷这边的商店规模大,花色品种也多。张丽萍说,在那个什么都要号证的年代,买什么都要仔细思量,比如说一人一年只有七尺布票,刚够做一件衣服。一般商店里只有蓝黑白这三种颜色的平布,但在二轻商场,花色就多,有白底小花的的确良,还有格子布、条纹布、灯芯绒。主妇攒上一年的布票,年底到柳巷挑拣半天,才能选到合适布料,给孩子做几件花花衣裳。至于想买缎子被面、自行车这些稀罕的物件,更是只有在柳巷这边才行。 1、老字号一度门庭若市
过完1979年的冬天,走在柳巷的街上,人们开始感觉有些不同,什么时候,柳巷的街道两旁又挂起了老招牌,门前排起了长长的队伍。马先生1982年进入“华泰厚”工作,这是山西惟一一个荣获*老字号品牌的服装企业,上世纪80年代初,华泰厚门前每天早上五六点就有人排队,因为店里一天只放十个号,而且一过国庆就不再接活。做一件衣服,定好布料后,要三个月才能拿到。每逢周日,店里卖布的柜台前就挤满了人,一匹布,一个多小时就卖光,简直跟抢似的。
衣服要穿华泰厚的,饺子要吃认一力的,元宵要吃老鼠窟的……那段时间,是柳巷众多老字号的鼎盛年代,家家都有每天刚一开门,顾客便一哄而上的热闹和辉煌。历史悠久的老字号重现辉煌,建国后形成的新名牌也在分庭抗礼,妇儿商厦、柳巷大鞋店、开明照相馆……马先生说,那时的太原人,不管买不买东西,星期日都要来柳巷逛逛,窄窄的柳巷挤满了人,真是摩肩接踵。
上世纪80年代的柳巷,老字号挑起了大梁,但细心的市民也发现,街头摆摊的个体户越来越多,他们的商品价格便宜、样式新颖时髦。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不少个体户从四面八方的地摊转移到柳巷的铺位里,柳巷又迎来一个新的转变。
2、年轻人逛街必到柳巷
穿时尚,在柳巷。这条街,在太原年轻人的心里,有着特殊的地位。
3、借街经商能沾光
1984年,王华英从天津轻纺学院服装设计系毕业。1986年,王华英出嫁时,她母亲和婆婆掏出当时所有的积蓄,凑了3万元,买了一个立达商城的铺位给她做礼物。当时王华英还不理解,花这么多钱,买一个图纸上的小方块,值不值得。母亲说,你不懂,这个礼物,你会受益终生的。1991年,立达交工,王华英的母亲在那里开了家服装店,1993年起,往外出租,开始年租金8000元,而后渐涨到4万元。2002年,王华英从单位下岗了,可她一点没有沮丧,反而有一点轻松,“怕什么呢,这下我可以安心地开自己的小店,穿各种漂亮衣服,再也不用看别人的眼色了。”
在柳巷卖服装有什么优势呢?王华英说,比如说立达吧,同是进货卖衣服,这里的商铺早期有一大批搞美术的人在这里开店,眼光自然与众不同,时尚中还能传达自己的品位,服装有了气质,自然吸引了一大批顾客。其实,柳巷上的其他商场也一样,各有各的风格,所以很多爱美的年轻人都会把这条街作为自己逛街购物的必到之处。
4、走走逛逛吃吃好快乐
上世纪90年代起,各品牌服饰店开始移师柳巷,早期的专卖店有新大陆、真维斯、欢腾,大型商厦有立达、工贸,到后来,梦特娇、金利来等当时的一线品牌都在柳巷开设了连锁店,而后又有了大型商厦贵都、中昌,名品进驻让老百姓体会到品牌的魅力。
新世纪初的柳巷,是太原市最繁盛的地方。白天,可逛逛老字号,寻觅深厚的历史;也可去贵都这样的大商厦做一个白领丽人,或者到立达享受淘宝的乐趣。晚上,柳巷则是另一番景象,地摊一字排开,搭个铁架子就能开张,东西便宜,销量也好。摊贩后面是大排档,有煎炒烹炸的大餐,也有一碗面皮、凉粉的小吃。下了班,一路走走逛逛吃吃,就是一晚上的快乐时光。北京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客座教授肖建平当时在太原讲课,至今讲起那时的柳巷还很感慨,像柳巷这样集中了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立体式消费结构,什么消费层次都能在此找到自己合适的产品,这样的商业街,在全国也少见。
5、大型商场拔地而起
1988年,太原市对柳南、桥东街、原棉花巷一带的旧城区进行改造开发,开始推进柳巷现代化商业的进程。
提起1988年柳巷柳南的开发改建,就不得不提山西省三晋建设开发有限责任*(下称三晋开发*)。作为第一家大规模开发柳巷,并推动其成为繁华商业区的开发商,三晋开发*缔造了省城许多著名的大型商场,包括立达百货、工贸大厦、贵都百货、联洋百货等。
现任三晋开发*总经理王一伟回忆,1985年,太原市*决定对柳巷柳南进行开发。三晋开发*具体负责*、开发改建工作。1988年,柳南开始大规模*;1990年之后,柳南一带除了安置居民的回迁房外,还增加了许多临街门店,配套了大型商场。“那个时候,总部在天津的太原立达商场是全华北区域最大的国营百货商场。许多外省来的人们都知道来太原买东西要逛立达商场。”王一伟说。
随后的几年内,三晋开发*相继开发了贵都、华都(现缤缤服饰广场)等商场,这些大型商场群带动了周边经济的迅速发展。随着大规模开发的进行,经济价值得到提升,柳巷越来越多的商业机会被发现,因此也吸引了更多的投资者进入。
6、曾领数年繁华
1996年,柳巷夜市横空出世,短短三四年里一跃成为全华北最大的夜市;2002年,由于脏、乱、差,*决定取缔夜市。当年的柳巷夜市办主任、现迎泽区建设管理局*冯大成说:“夜市作为普通老百姓喜爱的一种消遣方式,时至今日也有一定的需求,但绝对不会再出现在柳巷,柳巷再也不会回到过去了。”
10年前,许多太原人的夜生活方式只有一个——去柳巷逛夜市。1996年开始兴建的柳巷夜市,有过太多的辉煌:曾经是太原的著名夜景之一;曾经是全国著名的夜市之一;曾经是许多外来投资者的首选地……用冯大成的话说,柳巷夜市真正让柳巷成为太原、甚至山西的地标。
1996年之前,尽管当时太原一些流动人口密集的地段,如大营盘、下元等地有些不成规模的夜市雏形,但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山西,“夜市”对许多人来说还很陌生。为更好地促进柳巷商业区的发展,太原市*决定在流动人口最为密集的柳巷建立夜市。
起初,太原市*计划投资50万元,加上民营企业的投资,推动夜市稳定起步。现任山西名洋百货有限责任**的陈明华敏锐地嗅出了夜市的巨大商机,他提出全部自筹资金建夜市,不需要*投资,但要分一半收益。
得到*首肯后,1996年,柳巷夜市正式开始营业。为保证柳巷夜市的顺利发展,*成立了柳巷夜市办公室,专门负责协调*、工商等职能部门。
夜市兴起之初,只有两百多个摊位。“根据地段不同,普通摊位每月租金500元,地段好、人流量大的摊位600元以上。”一位当年的摊主回忆说。
随着夜市人气的急剧飙升,柳巷夜市的摊位日渐紧缺。1999年至2000年,夜市的摊位急增至八百多个,巨大经济效益让投资者着迷。柳巷夜市不仅成为全华北最大的夜市,也成为太原的一张新名片。“当时夜市的一个普通摊主,年收益都在十几万、二十多万元。”冯大成说。当年,许多南方投资者就是冲着柳巷来太原投资的。
2002年,柳巷夜市最繁华、最鼎盛时期,问题开始显现。一些市民对柳巷夜市的脏、乱、差很难接受。每天高达二十多万人流量的柳巷,有很多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同一时期,全国其他城市发生的重大安全事故也引起了*部门的重视。
考虑到安全、环境卫生等问题,*决心叫停夜市。“消息发布时,许多商贩,甚至普通市民都不能接受,柳巷夜市已经成为太原人生活的一部分。”冯大成说。为此,相关部门做了许多大规模的宣传、动员工作。2003年,柳巷夜市彻底从太原市民的视野中消失。
7、老字号空留余香
2003年,柳巷桥头街旧城改造工程启动。改造后,柳巷、开化寺商业区成为整体,现代化都市商业气息越来越浓。但与此同时,许多曾在柳巷发展、起家的老字号,却挥别了曾经的舞台。
2003年,柳巷第二次大规模改建随着宝地置业*进入山西,开始加快进程。同年3月,柳巷桥头街城区旧城改造工程开工,目标是“打造太原王府井,塑造*西部第一街”,规模浩大,是“改革开放以来太原市最大的危旧房改造项目”,占地面积13.8万平方米,动迁住户1900户,单位140个。
同年,开化寺街一带进行了“亮化工程”改造。原先昏暗的路灯及一些没有安装路灯的背街小巷,都亮了起来。居住在开化寺后街的老住户王春林说,路灯亮了,开化寺街一带的居民心也亮了,附近的商户生意也更加兴隆了。
随着改造进程的逐渐深入,迎泽区最大的旧城棚户区彻底消失。2005年,铜锣湾国际购物中心建成,成为柳巷附近的又一个地标。过去的棚户区变成了集购物、餐饮娱乐为一体的现代服务业、商业群体。
但与之相伴的是不少“老字号”的黯然离去。在柳巷居住了多年的社区干部牛广琴说,过去到柳巷转一圈,好吃好喝好玩的东西全能拎回家。如今,老人们爱吃的头脑找不到了,孩子们爱吃的蛋糕也不好找了。当年,柳巷柳北区域聚集着老太原各行各业的老字号:六味斋、清和元、一间楼、华泰厚、老香村、双合成等。2005年柳巷改造完毕后,许多老字号都搬离了生存多年的柳巷,这其中有天津包子铺、顺天立、乐仁堂、清和元,包括最后一个搬走的有170多年历史的双合成。曾经辉煌的老字号,退出了柳巷这个大舞台。
8、好大一个柳巷
在许多太原人心中,柳巷并非单指横亘在迎泽大街与府东街之间的那条不宽的街道,而是指整个柳巷商业圈。之所以用柳巷为代表,源于人们多年来的习惯。
张丽,上世纪70年代出生。对于儿时的张丽和其他住在老太原巷子里的孩子们来说,开化寺街和钟楼街一带是他们的乐园。孩子们喜欢的漂亮发卡,印着阿童木图案的衣服,还有好吃解馋的认一力饺子和街道两边冒着热气的烤羊肉串。“那时候,无论是针头线脑还是衣料被罩,大人们都会去钟楼街买。在那里,人们和小贩热烈地讨价还价,乐此不疲。”
9、专卖店纷纷进驻
时光的脚步,从1996年开始,明显地加快了。
那一年,真维斯在钟楼街开了第一家连锁专卖店,此后欢腾、苹果、堡狮龙等纷纷开设专卖店。后来,开化寺街兴起,紧随其后开业的贵都、华宇购物中心、御花园,将宝姿、ONLY、ESPRIT、纪梵希等在北京市场上均有上佳表现的品牌,连同最新的时尚潮流引入太原。
10、高档时尚堪比西单
事实证明,钟楼街——柳巷——开化寺街,几乎是当时所有时尚女孩购物场所的变迁路线。20年前,人们在钟楼街买衣服,商场里灯光昏暗,人们却兴致勃勃;10年前,大伙儿又被柳巷崛起的窗明几净的专卖店纷纷吸引,纷至沓来;再后来,最热闹的地段移到了开化寺街,它集中了好几家极具规模的商厦,人们频频光顾,大饱眼福,等待打折。“与西单相比,我们的柳巷一点都不差。”参加工作以后,张丽经常往返于北京和太原两地。在她的心目中,柳巷商圈就是太原最高档、最时尚的购物地点。
张丽认为,柳巷的引人注目在于,它的繁华并不仅仅是一条街道的繁华,实质上是包括钟楼街、柳巷和开化寺街在内的一个商圈的共同繁华。这个圈子的外延甚至涵盖了海子边、解放路、新建路等一大批街道。
柳巷的历史沿革
初成:天时地利人和
1897年,山西巡抚胡骋之秉承前任张之洞“利用晋铁”的理念,上奏朝廷,建议在河北正定及山西太原间修一条铁路,以便晋铁外运。1907年,正太铁路竣工。铁路的修建活跃了山西的商业,此后的二三十年间,外地的商贾货品沿这条铁路而入,成就了柳巷这条商业街。
光绪年间,一场大水淹没了当时最热闹的府前街(即现府西街)一带,商贾和住户无奈向地势稍高点的钟楼街一带转移。首先热闹起来的不是柳巷,而是开化市。开化市前身为开化寺,清末寺里*火凋零,为维持生计,僧人不得已典出前院,成为商贾经营之所,开化寺便渐渐变为“开化市”。辛亥革命后,寺院被辟建为共和市场,后来一再扩建,1922年,共和市场正式改名为开化市场。当时的开化市总面积1200平方米,有200余家中小商户,三教九流都包罗其间,人称太原的“大栅栏”。
开化市的兴盛带来的商圈效应,此为“人和”。开化市兴盛初期,柳巷还只是一条小巷,偶尔有市井小贩在此摆摊,也是生意寥落。但随着京津豫冀的商贾们接踵而至,柳巷迎来了巨变的机遇。
兴盛:各地商贾云集店铺林立闻名全国
84岁的马秀英生在太原城,从小就住在大濮府,而柳巷、开化市则是她最常去的地方。
马秀英说,她的祖籍是河北保定,父辈来的太原,“太原矿多,厂多,好活人。”那时柳巷周边有不少从河南河北逃荒来的,并且形成了各自的圈子,河北帮多做食品;河南帮做衣帽鞋类;京津帮开医*铺子……马秀英说,也许是风气所致,老太原人只做大买卖,不做小生意。有点家产的,把院落租给外乡人,房租足以过日,就过着悠闲的生活。没钱的,多是出去打短工,干的是拉大车、挑水、打煤糕等营生,但也过得挺好。马秀英的父亲曾是老字号糕点店稻香村的伙计,马秀英回忆说,当年有钱人买糕点都要到柳巷来,因为这里有两家最有名的糕点店,稻香村和老香村,卖的是地道的京味和苏式糕点。
其实不光是糕点店,当时最好的绸缎庄——大隆祥、庆记;最好的鞋庄——福利生、庆华源、履华新;最好的*行——乐仁堂、顺天立;最好的饭店——正大、晋隆,都云集于此。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柳巷——一条宽不过四五米、长不过二三里的小巷上有着四五十家店铺,行商坐贾云集,这样的规模闻名全国。如果说开化市是太原的大栅栏,那么柳巷就是太原的王府井。
齐韶景先生是“庆华源”股东的后人,“庆华源”是最早在柳巷开业的鞋庄之一。齐先生说,开化市集中了小商小贩,柳巷则是云集了大门脸。东西稀罕洋气,价钱也比别的地方要高出许多。比如说服装,当时太原人大多还穿土布或绸缎中式褂服,而华泰厚则是从上海等地进呢料,做西式洋服;比如说干鲜杂果,本地的只卖一些核桃花生瓜子,近亿号则有南方来的果仁、鱼干……齐先生说,那时有钱人家多半在店里留有账簿,买了什么都记在账上,到年终岁末,再统一结算,平民则现金购买。不过店里都有规矩,伙计不得看衣下单,把人分三六九等。
低潮:做买卖的居民区
从上世纪20年代起,柳巷就成为太原市最繁华的商业中心地段。直到上世纪60年代,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柳巷两旁的商店纷纷关门,房屋经租或收归国有后,分配给市民成了住房,柳巷也从一条商业街变成了居民区,不过柳巷四周依然是商业网点最为集中的地方。
张丽萍是共和国的同龄人。她说,二轻商场、妇儿商厦……这些地方很多人可能听都没听过,但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个百姓生活用品供应匮乏的年代,这些地方承载了老太原人许多温馨的回忆。那时太原市的商业网点极少,街头的小卖铺里只卖副食日杂,所以就算买个针头线脑,也会到柳巷这边来。
那时柳巷这边的商店规模大,花色品种也多。张丽萍说,在那个什么都要号证的年代,买什么都要仔细思量,比如说一人一年只有七尺布票,刚够做一件衣服。一般商店里只有蓝黑白这三种颜色的平布,但在二轻商场,花色就多,有白底小花的的确良,还有格子布、条纹布、灯芯绒。主妇攒上一年的布票,年底到柳巷挑拣半天,才能选到合适布料,给孩子做几件花花衣裳。至于想买缎子被面、自行车这些稀罕的物件,更是只有在柳巷这边才行。
复苏:老字号一度门庭若市
过完1979年的冬天,走在柳巷的街上,人们开始感觉有些不同,什么时候,柳巷的街道两旁又挂起了老招牌,门前排起了长长的队伍。马先生1982年进入“华泰厚”工作,这是山西惟一一个荣获*老字号品牌的服装企业,上世纪80年代初,华泰厚门前每天早上五六点就有人排队,因为店里一天只放十个号,而且一过国庆就不再接活。做一件衣服,定好布料后,要三个月才能拿到。每逢周日,店里卖布的柜台前就挤满了人,一匹布,一个多小时就卖光,简直跟抢似的。
衣服要穿华泰厚的,饺子要吃认一力的,元宵要吃老鼠窟的……那段时间,是柳巷众多老字号的鼎盛年代,家家都有每天刚一开门,顾客便一哄而上的热闹和辉煌。历史悠久的老字号重现辉煌,建国后形成的新名牌也在分庭抗礼,妇儿商厦、柳巷大鞋店、开明照相馆……马先生说,那时的太原人,不管买不买东西,星期日都要来柳巷逛逛,窄窄的柳巷挤满了人,真是摩肩接踵。
上世纪80年代的柳巷,老字号挑起了大梁,但细心的市民也发现,街头摆摊的个体户越来越多,他们的商品价格便宜、样式新颖时髦。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不少个体户从四面八方的地摊转移到柳巷的铺位里,柳巷又迎来一个新的转变。
借街经商能沾光
1984年,王华英从天津轻纺学院服装设计系毕业。1986年,王华英出嫁时,她母亲和婆婆掏出当时所有的积蓄,凑了3万元,买了一个立达商城的铺位给她做礼物。当时王华英还不理解,花这么多钱,买一个图纸上的小方块,值不值得。母亲说,你不懂,这个礼物,你会受益终生的。1991年,立达交工,王华英的母亲在那里开了家服装店,1993年起,往外出租,开始年租金8000元,而后渐涨到4万元。2002年,王华英从单位下岗了,可她一点没有沮丧,反而有一点轻松,“怕什么呢,这下我可以安心地开自己的小店,穿各种漂亮衣服,再也不用看别人的眼色了。”
在柳巷卖服装有什么优势呢?王华英说,比如说立达吧,同是进货卖衣服,这里的商铺早期有一大批搞美术的人在这里开店,眼光自然与众不同,时尚中还能传达自己的品位,服装有了气质,自然吸引了一大批顾客。其实,柳巷上的其他商场也一样,各有各的风格,所以很多爱美的年轻人都会把这条街作为自己逛街购物的必到之处。
走走逛逛吃吃好快乐
上世纪90年代起,各品牌服饰店开始移师柳巷,早期的专卖店有新大陆、真维斯、欢腾,大型商厦有立达、工贸,到后来,梦特娇、金利来等当时的一线品牌都在柳巷开设了连锁店,而后又有了大型商厦贵都、中昌,名品进驻让老百姓体会到品牌的魅力。
新世纪初的柳巷,是太原市最繁盛的地方。白天,可逛逛老字号,寻觅深厚的历史;也可去贵都这样的大商厦做一个白领丽人,或者到立达享受淘宝的乐趣。晚上,柳巷则是另一番景象,地摊一字排开,搭个铁架子就能开张,东西便宜,销量也好。摊贩后面是大排档,有煎炒烹炸的大餐,也有一碗面皮、凉粉的小吃。下了班,一路走走逛逛吃吃,就是一晚上的快乐时光。北京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客座教授肖建平当时在太原讲课,至今讲起那时的柳巷还很感慨,像柳巷这样集中了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立体式消费结构,什么消费层次都能在此找到自己合适的产品,这样的商业街,在全国也少见。
1988年大型商场拔地而起
1988年,太原市对柳南、桥东街、原棉花巷一带的旧城区进行改造开发,开始推进柳巷现代化商业的进程。
提起1988年柳巷柳南的开发改建,就不得不提山西省三晋建设开发有限责任*(下称三晋开发*)。作为第一家大规模开发柳巷,并推动其成为繁华商业区的开发商,三晋开发*缔造了省城许多著名的大型商场,包括立达百货、工贸大厦、贵都百货、联洋百货等。
现任三晋开发*总经理王一伟回忆,1985年,太原市*决定对柳巷柳南进行开发。三晋开发*具体负责*、开发改建工作。1988年,柳南开始大规模*;1990年之后,柳南一带除了安置居民的回迁房外,还增加了许多临街门店,配套了大型商场。“那个时候,总部在天津的太原立达商场是全华北区域最大的国营百货商场。许多外省来的人们都知道来太原买东西要逛立达商场。”王一伟说。
随后的几年内,三晋开发*相继开发了贵都、华都(现缤缤服饰广场)等商场,这些大型商场群带动了周边经济的迅速发展。随着大规模开发的进行,经济价值得到提升,柳巷越来越多的商业机会被发现,因此也吸引了更多的投资者进入。
1996年夜市横空出世曾领数年繁华
1996年,柳巷夜市横空出世,短短三四年里一跃成为全华北最大的夜市;2002年,由于脏、乱、差,*决定取缔夜市。当年的柳巷夜市办主任、现迎泽区建设管理局*冯大成说:“夜市作为普通老百姓喜爱的一种消遣方式,时至今日也有一定的需求,但绝对不会再出现在柳巷,柳巷再也不会回到过去了。”
过去,许多太原人的夜生活方式只有一个——去柳巷逛夜市。1996年开始兴建的柳巷夜市,有过太多的辉煌:曾经是太原的著名夜景之一;曾经是全国著名的夜市之一;曾经是许多外来投资者的首选地……用冯大成的话说,柳巷夜市真正让柳巷成为太原、甚至山西的地标。
1996年之前,尽管当时太原一些流动人口密集的地段,如大营盘、下元等地有些不成规模的夜市雏形,但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山西,“夜市”对许多人来说还很陌生。为更好地促进柳巷商业区的发展,太原市*决定在流动人口最为密集的柳巷建立夜市。
起初,太原市*计划投资50万元,加上民营企业的投资,推动夜市稳定起步。现任山西名洋百货有限责任**的陈明华敏锐地嗅出了夜市的巨大商机,他提出全部自筹资金建夜市,不需要*投资,但要分一半收益。
得到*首肯后,1996年,柳巷夜市正式开始营业。为保证柳巷夜市的顺利发展,*成立了柳巷夜市办公室,专门负责协调*、工商等职能部门。
夜市兴起之初,只有两百多个摊位。“根据地段不同,普通摊位每月租金500元,地段好、人流量大的摊位600元以上。”一位当年的摊主回忆说。
随着夜市人气的急剧飙升,柳巷夜市的摊位日渐紧缺。1999年至2000年,夜市的摊位急增至八百多个,巨大经济效益让投资者着迷。柳巷夜市不仅成为全华北最大的夜市,也成为太原的一张新名片。“当时夜市的一个普通摊主,年收益都在十几万、二十多万元。”冯大成说。当年,许多南方投资者就是冲着柳巷来太原投资的。
2002年,柳巷夜市最繁华、最鼎盛时期,问题开始显现。一些市民对柳巷夜市的脏、乱、差很难接受。每天高达二十多万人流量的柳巷,有很多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同一时期,全国其他城市发生的重大安全事故也引起了*部门的重视。
考虑到安全、环境卫生等问题,*决心叫停夜市。“消息发布时,许多商贩,甚至普通市民都不能接受,柳巷夜市已经成为太原人生活的一部分。”冯大成说。为此,相关部门做了许多大规模的宣传、动员工作。2003年,柳巷夜市彻底从太原市民的视野中消失。
2003年大片的棚户区消失了老字号空留余香
2003年,柳巷桥头街旧城改造工程启动。改造后,柳巷、开化寺商业区成为整体,现代化都市商业气息越来越浓。但与此同时,许多曾在柳巷发展、起家的老字号,却挥别了曾经的舞台。
2003年,柳巷第二次大规模改建随着宝地置业*进入山西,开始加快进程。同年3月,柳巷桥头街城区旧城改造工程开工,目标是“打造太原王府井,塑造*西部第一街”,规模浩大,是“改革开放以来太原市最大的危旧房改造项目”,占地面积13.8万平方米,动迁住户1900户,单位140个。
同年,开化寺街一带进行了“亮化工程”改造。原先昏暗的路灯及一些没有安装路灯的背街小巷,都亮了起来。居住在开化寺后街的老住户王春林说,路灯亮了,开化寺街一带的居民心也亮了,附近的商户生意也更加兴隆了。
随着改造进程的逐渐深入,迎泽区最大的旧城棚户区彻底消失。2005年,铜锣湾国际购物中心建成,成为柳巷附近的又一个地标。过去的棚户区变成了集购物、餐饮娱乐为一体的现代服务业、商业群体。
但与之相伴的是不少“老字号”的黯然离去。在柳巷居住了多年的社区干部牛广琴说,过去到柳巷转一圈,好吃好喝好玩的东西全能拎回家。如今,老人们爱吃的头脑找不到了,孩子们爱吃的蛋糕也不好找了。当年,柳巷柳北区域聚集着老太原各行各业的老字号:六味斋、清和元、一间楼、华泰厚、老香村、双合成等。2005年柳巷改造完毕后,许多老字号都搬离了生存多年的柳巷,这其中有天津包子铺、顺天立、乐仁堂、清和元,包括最后一个搬走的有170多年历史的双合成。曾经辉煌的老字号,退出了柳巷这个大舞台。
好大一个柳巷
在许多太原人心中,柳巷并非单指横亘在迎泽大街与府东街之间的那条不宽的街道,而是指整个柳巷商业圈。之所以用柳巷为代表,源于人们多年来的习惯。
张丽,上世纪70年代出生。对于儿时的张丽和其他住在老太原巷子里的孩子们来说,开化寺街和钟楼街一带是他们的乐园。孩子们喜欢的漂亮发卡,印着阿童木图案的衣服,还有好吃解馋的认一力饺子和街道两边冒着热气的烤羊肉串。“那时候,无论是针头线脑还是衣料被罩,大人们都会去钟楼街买。在那里,人们和小贩热烈地讨价还价,乐此不疲。”
专卖店纷纷进驻
时光的脚步,从1996年开始,明显地加快了。那一年,真维斯在钟楼街开了第一家连锁专卖店,此后欢腾、苹果、堡狮龙等纷纷开设专卖店,星巴克咖啡也于2013年2月正式入住柳巷商业区。后来,开化寺街兴起,紧随其后开业的贵都、华宇购物中心、御花园,将宝姿、ONLY、ESPRIT、纪梵希等在北京市场上均有上佳表现的品牌,连同最新的时尚潮流引入太原。
高档时尚堪比西单
事实证明,钟楼街——柳巷——开化寺街,几乎是当时所有时尚女孩购物场所的变迁路线。20年前,人们在钟楼街买衣服,商场里灯光昏暗,人们却兴致勃勃;过去,大伙儿又被柳巷崛起的窗明几净的专卖店纷纷吸引,纷至沓来;再后来,最热闹的地段移到了开化寺街,它集中了好几家极具规模的商厦,人们频频光顾,大饱眼福,等待打折。“与西单相比,我们的柳巷一点都不差。”参加工作以后,张丽经常往返于北京和太原两地。在她的心目中,柳巷商圈就是太原最高档、最时尚的购物地点。
张丽认为,柳巷的引人注目在于,它的繁华并不仅仅是一条街道的繁华,实质上是包括钟楼街、柳巷和开化寺街在内的一个商圈的共同繁华。这个圈子的外延甚至涵盖了海子边、解放路、新建路等一大批街道。
星巴克落户柳巷
2013年2月7日,北京星巴克咖啡厅有限*正式落户迎泽区。这是该区发展总部经济,提升商业街区综合服务功能,继优衣库山西总部落户后引进的又一家世界五百强企业。
星巴克咖啡厅进驻迎泽区开店,主要是看中了柳巷地理位置好、商业氛围浓、人流量多的特点。同时,迎泽区自去年以来着力引导柳巷大型商贸体增加休闲娱乐项目,扩大餐饮服务、休闲娱乐经营比重,提升了柳巷传统商业街区的综合服务功能,增大了对客商的吸引力。双方经协商达成合作意向,星巴克入驻柳巷茂业店。
迎泽区有关部门积极协助办理工商、税务等相关手续,还多次现场解决施工涉及周边环境的问题。据悉,星巴克下一步还将在巴黎春天百货和铜锣湾开设直营店。
本文链接:http://www.ahdhgm.com/html/87963462.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